進入9月以來,國內多家景區紛紛上調門票價格。如9月1日起,廣東丹霞山景區門票價格由原來平日160元、節假日180元統一調整為200元;9月3日,保定淶源十瀑峽景區調價方案獲得通過,門票從35元上調至50元。此後9月16日,國家5A級景區之一的麗江玉龍雪山景區發佈調價公告,宣佈門票價格將從每人次105元調整為130元,執行時間為2015年5月10日起。統計顯示,國內5A級景區平均票價已邁入“百元時代”。(相關新聞見今日本報AA06版)
  這廂是公眾一致反對景區門票上漲,認為“大好河山”憑什麼你圈起來就要收費而且貴得離譜。那廂正如報道所稱,儘管2007年國家發改委曾下發通知規定“旅游景區門票價格調整頻次不低於3年”,但景區門票似乎落入了“3年必漲”的怪圈。而且是漲價漲得“一肚苦水”“滿腹委屈”——景區總會說,你們總不能讓我們賠本經營吧。
  景區門票一路上漲註定只能無解嗎?顯然不是。比如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接受採訪時稱,應該建立起基於“成本+合理利潤”的定價原則,而且這個原則的執行,必須以財務信息的透明、可核查為基礎。也就是說,景區是否賠本經營、是否應該漲價,還是得拿透明的賬本說話。當然,延伸劉思敏的建議,景區門票漲價也應該有必要的聽證等環節。因為事關公眾利益,門票漲價不能“想漲就漲沒商量”。
  事情顯然不是這般簡單。眾所周知,因為國內外景區管理理念的差異,如今不少地方在景區定位是“非盈利性”還是“盈利性”一事上,都說不清道不明。加之不少地方將景區視為“搖錢樹”,不給財政撥款而是伸手要錢,被承包出去的景區只能依賴“門票經濟”:一些景區的經營壓力可能確實存在。更因為景區自身發展和景區周邊綜合經濟的發展“各自為政”——景區漲價也就只會考慮自身利益,不會考慮區域內旅游產業、旅游經濟的做大做強。
  所以在劉思敏看來,地方政府不應向門票漲價抱以過多訴求,反而可以採取景區門票降價甚至免票手段,吸引更多的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,進而向樹立地區品牌、升級經濟體系、發展關聯產業等轉化,比如杭州市採取的西湖免票舉措經驗就可以借鑒。西湖自2003年開始實行免費,數據顯示,景區每年因此直接減少門票收入2530萬元,但公園免費帶動了景區商業網點經營價值的提升。通過拍賣、出租或承包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等市場化手段,不僅抵補了損失的門票收入,而且使景區管理部門增收逾億元,帶動了杭州旅游產業新增經濟效益上百億元。
  但現實而言,西湖免票模式幾成孤例。在複雜的利益博弈之外,地方已在“悶聲發財”的不積極,以及對公眾利益的漠視,應也是主因。這一方面需要相關管理方更多盡到管理責任——既然國務院撤銷“假日辦”同時設立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,被解讀為“政策用意就是促進假日旅游轉向帶薪休假”——那麼讓更多的景區門票價格“平民”下去,也算是尊重公眾休假權、激勵公眾休假的方式之一。另一方面,正如相關專家所言,應當改變我國境內景區的收費模式和生存模式,註重公益性明確名勝古跡景區的定位;同時景區應大力謀求轉型升級,將“門票經濟”轉變成產業經濟。如此多方努力,景區門票逢節必漲的勢頭理應有所改變。
  □晚報評論員 李記
  (原標題:景區門票逢節必漲如何解決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z29gzuu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